WFU

2025年9月18日 星期四

小孩的焦慮~~全都寫在頭上 !!

📰 新聞案例:頭髮反映出小女孩的「心裡 SOS」 


 今天新聞有一則小女孩照片上像是被啃過的禿髮照片,引起很多父母的震驚。 


 📍 基隆一名 6 歲女童,本來活潑可愛,但上幼兒園大班後,開始出現異常: 她常常哭著拒絕上學,甚至喊出「老師打我」。 媽媽發現,她竟然把頭髮一把一把拔掉,拔到快禿光。 後來調監視器才知道,老師曾經對她有不當管教。 

 📍 無獨有偶,年初彰化也有另一則8歲女童不但自行拔取頭髮,甚至直接把拔下的頭髮吃進肚子裡去!

 👉 嚇!8歲女童腹痛3個月 醫揭驚人真相:胃、小腸塞滿「超大毛髮結石」 (按我)
女童被診斷出 異食癖,並可能伴隨 拔毛癖。 孩子個性內向、對自己要求極高,容易累積壓力,加上 微量元素不足(鋅、鐵、鈣),更容易引發異常行為。
🧩 案例提醒我們 👉 拔毛並不是「小孩子調皮」,而是孩子在用身體行為表達 恐懼與壓力
拔毛就像是一種「情緒出口」,但同時也帶來更大的傷害。



拔毛癖:當「手」背叛了「頭腦」

在醫學的領域裡,有一種行為聽起來像是奇怪的壞習慣,但其實是一種值得重視的精神疾患: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

這個詞來自希臘文——「thrix」(毛髮)、「tillein」(拔出)以及「mania」(衝動),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無法控制的拔毛衝動」。


從「壞習慣」到「疾病」

不少人曾經在緊張時下意識地拔過頭髮,或者在思考時轉筆、咬指甲。然而,對於拔毛癖患者而言,這不僅僅是小動作,而是一種反覆出現、難以抑制的行為。

他們可能會拔頭皮、眉毛、睫毛,甚至其他身體部位的毛髮。結果往往是局部明顯的禿髮斑塊,甚至皮膚損傷。

📊 根據國際研究,拔毛癖的盛行率大約在 1–2%,通常在青春期左右發病。女性患者比例較高,但兒童早期病例沒有明顯性別差異。


為什麼會忍不住拔?

科學家推測,拔毛癖的發生與多重因素有關:

  • 神經生物學:與「獎賞迴路」相關的多巴胺、血清素系統可能異常。拔毛行為會在當下帶來短暫的緩解或快感,就像按下「減壓開關」。

  • 心理因素:壓力、焦慮、無聊或專注過度,都可能觸發拔毛。許多患者描述「手會自己去拔」,事後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 遺傳傾向:家族研究指出,拔毛癖與強迫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有部分共同遺傳背景。

👉 換句話說,拔毛癖並不是單純「缺乏意志力」,而是大腦控制衝動與情緒的迴路出現了偏差。


拔毛的兩種面貌

臨床上,拔毛行為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1. 自動型(automatic):患者在無意識中拔毛,例如邊看電視邊拔,事後才發現一撮頭髮已經掉落。

  2. 專注型(focused):患者清楚感受到強烈衝動,甚至會事先挑選「特定的毛髮」拔除,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這兩種類型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交替出現,使得治療更加複雜。


治療:與手和腦的協商

拔毛癖的治療方式並不是單一解方,而是結合心理治療與藥物的多管齊下:

  • 行為治療:最有實證基礎的是「習慣逆轉訓練」(Habit Reversal Training, HRT),引導患者察覺拔毛的前兆,並用替代行為(如握拳、壓力球)取代拔毛。

  • 藥物治療:部分患者可從抗憂鬱藥(如 SSRIs)或其他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藥物中受益。

  • 支持性團體與正念:學習覺察衝動,透過放鬆技巧降低焦慮,有助於減少發作頻率。


從隱藏到理解

拔毛癖患者常因為外觀受到影響而感到羞恥,許多人選擇隱瞞,甚至長年不敢就醫。這使得疾病被低估與忽視。

隨著近年精神醫學與神經科學的進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拔毛癖不是「奇怪的壞習慣」,而是一種需要理解與治療的衝動控制障礙。

科學的角色,正是將隱晦的現象帶到光下,讓我們不再以偏見看待,而是以同理與知識去接近。


⚠️ 不過是拔點毛而已,對生活有什麼影響?
🔴 外觀:禿斑、缺眉缺睫毛,引來異樣眼光。
🔴 健康:皮膚紅腫、毛囊受傷,甚至感染。
🔴 心理:羞愧、自信心下降,影響學業、工作、人際。
🙌 發現自己或家人有拔毛癖怎麼辦?
🟢 不要自責:拔毛癖不是「壞習慣」。
🟢 尋找替代行為:握壓力球、玩小物件。
🟢 調整壓力:運動、音樂、深呼吸。
🟢 專業協助:習慣逆轉治療(HRT)、藥物。
🟢 支持和理解:陪伴,而不是責怪。
🌱 小結
拔毛癖就像一個 內心的警報器,提醒我們壓力太大,需要幫助。

👉 勇敢求助、被理解與支持,才是走出惡性循環的第一步。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認識圓禿 101

 認識圓禿(Alopecia Areata)✨

👋 大家好~今天要聊的是一個很多人聽過,但又容易誤解的掉髮問題 👉 圓禿(俗稱鬼剃頭)!認識圓禿 Alopecia Areata 🧬✨

圓禿(Alopecia areata)是一種 常見但複雜的自體免疫性掉髮疾病。它並不單純只是「頭髮掉了一圈」,而是身體免疫系統與毛囊之間失去平衡所造成的結果。以下帶大家深入了解。


 誰會得到圓禿?

  • ✅ 男生、女生都可能發生
  • ✅ 多見於 青少年或年輕人
  • ✅ 如果家人有圓禿、甲狀腺疾病、異位性皮膚炎,機率會比較高


 為什麼會有圓禿?


醫學上還沒有 100% 的答案,但目前認為跟以下因素有關:

🔍

  • 🛡️ 免疫系統異常:身體錯把毛囊當敵人攻擊
  • 😥 壓力:考試、家庭、人際關係的壓力都可能誘發
  • 🧬 遺傳:家族傾向
  • 🌍 環境:感染或生活壓力可能刺激發生


🔬 病因與機轉



圓禿的主要原因來自 免疫系統的錯誤攻擊。正常情況下,毛囊在「生長期」受到免疫保護,不會被免疫細胞干擾。但在圓禿患者中:


  • 免疫系統(特別是 T淋巴細胞)錯誤地將毛囊視為「外來入侵者」 ⚔️
  • 結果引發 毛囊周圍發炎反應,頭髮生長被迫中斷
  • 毛囊進入「休止期」,髮絲大量脫落,形成典型的 圓形或橢圓形禿髮區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種 非破壞性掉髮(non-scarring alopecia),也就是說毛囊本身並沒有被永久破壞,因此仍有機會再生。



👩‍⚕️ 臨床表現

圓禿的表現型(phenotype)很多樣,最常見的是:


  • 單一或多發性圓形禿髮斑
  • 頭皮光滑,沒有明顯紅腫或鱗屑
  • 在掉髮邊緣常可見「驚嘆號毛」(exclamation mark hairs),髮根細而髮尾粗
  • 約 10–20% 患者伴隨指甲異常(如點狀凹陷)



特殊型態:


  • Alopecia totalis:頭皮毛髮全部脫落
  • Alopecia universalis:全身毛髮(眉毛、睫毛、體毛)皆脫落




📊 流行病學與危險因子

  • 發病率約 1–2%,好發於 青少年與年輕成人
  • 男女比率相近
  • 與其他 自體免疫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白斑、異位性皮膚炎)有顯著相關
  • 家族史:若父母或手足曾有圓禿,風險明顯增加




🧪 預後與自然病程


圓禿的病程變化大:


  • 約 30–50% 患者在1年內頭髮可自然再生
  • 但也有部分人反覆發作,甚至進展成廣泛型態
  • 年紀小、發病範圍大、合併指甲病變或其他免疫疾病 → 預後通常較差




🩺 治療方式

目前仍無法「徹底根治」,治療目標是 刺激毛囊再生、減少免疫攻擊。


常見治療:


  • 局部類固醇注射 💉:適合小範圍掉髮,效果快
  • 外用藥物:如類固醇藥膏、Minoxidil(敏諾西代)
  • 全身性治療:口服免疫抑制劑、JAK inhibitors(近年新興療法,效果顯著)
  • 輔助療法:光照治療、免疫療法(DPCP)

🌟 病人衛教與心理支持


圓禿對患者來說,不只是「掉髮」的外觀問題,還涉及:


  • 心理壓力與自尊影響(尤其青少年族群)
  • 社交焦慮與人際互動困難
  • 長期治療的不確定性



因此,除了醫療處置,也需要 心理支持與正確衛教:

💬 溫馨提醒

圓禿:


  • ❌ 不是傳染病
  • ❌ 不是洗頭太多或太少造成的
  • ✅ 很多人會自己慢慢好轉
    所以~不用太自責,也不要害怕與他人分享。💖

簡單說~
  • 頭皮清潔、洗頭頻率與疾病無直接關係
  • 維持規律生活、壓力調適、均衡飲食都有助於病情穩定


💬 結語

圓禿(Alopecia areata)是一種自體免疫性掉髮疾病,雖然外觀上令人困擾,但大部分患者仍有機會頭髮再生。醫學上已有越來越多新藥物與研究帶來希望。最重要的是,病人和家人應該理解:圓禿並非個人錯誤或衛生習慣造成,而是一種需要耐心與專業治療的醫學疾病。



圖片來源:  (美國國家圓禿基金會 https://www.naaf.org/alopecia-areata/)


2025 圓禿(Alopecia Areata ) 臨床試驗研究招募受試者


 👋 親愛的朋友們,

如果您或身邊的人正受到「圓禿(Alopecia Areata)」困擾,我們誠摯地邀請您一起參加一項國際性的臨床試驗研究這個研究的目標是尋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式,幫助更多掉髮患者重拾信心與生活品質。
參與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會有完整的醫療團隊陪伴,並且依照規範提供檢查與治療。所有資訊都會受到保護,您也可以隨時與我們的醫師團隊討論、了解更多細節。
如果您正在尋找新的希望,或願意為醫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歡迎與我們聯繫!


👉 立即預約參與臨床試驗 優先安排週一、週三、週四時段





同場加映: 認識圓禿 (請按我)


📌 招募對象(Inclusion Criteria)

⚠️ 必須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 圓禿患者
🔵 年滿 18 歲以上,或 12–17歲青少年
🔵 經醫師診斷為圓禿,且無其他掉髮原因
🔵 頭皮落髮面積 ≥ 50%(依 SALT 評分)且過去 6 個月無明顯再生
🔵 目前此次落髮發作未超過 10 年
🔵 未曾使用過小分子藥物(JAK 抑制劑)



🖼️ 收案條件示意圖:頭皮落髮面積 ≥ 全部頭皮 50%



🚫 排除條件(Exclusion Criteria)

❌ 其他類型掉髮(雄性禿、休止期落髮、牽拉性落髮、疤痕性掉髮)
❌ 會影響評估的頭皮疾病(嚴重頭皮濕疹、牛皮癬等)
❌ 導致掉髮的全身性疾病(紅斑性狼瘡、甲狀腺疾病、硬皮症、扁平苔蘚等)
❌ 近期或活動性感染(結核病、B/C 型肝炎、HIV 等)
❌ 有嚴重免疫缺陷或血液腫瘤病史
❌ 近期大型手術或重症患者

(完整排除條件將由研究團隊於篩檢時詳細確認)


🏥 研究說明

本試驗由 國際藥廠支持,依規定提供檢查與治療。

參與者將接受:
 🔹 血液檢驗

 🔹 影像紀錄

 🔹 定期追蹤

📑 所有資料將嚴格保密,並完全依 人體試驗倫理規範 執行。


📞 聯絡方式

若您或家人符合條件並有興趣參與,

請與我們研究團隊聯繫,將有專人安排初步評估。

⏰ 門診受理時段:

  • 周一下午 1:30-5:00

  • 周三上午 8:30-12:00

  • 周四下午 1:30-5:00

👉 立即預約臨床試驗

💙如果您正在尋找新的希望,或願意為醫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歡迎與我們聯繫!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談一則新聞的省思~ 開車自撞亡 疑吃「感冒藥嗜睡」釀禍


如何避免因「抗過敏藥」造成的嗜睡,甚至悲劇?

每到換季、氣候變化,皮膚癢、鼻子癢、眼睛癢,許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抗過敏藥」來解救。無論是蕁麻疹、過敏性鼻炎,或是季節性皮膚搔癢,抗組織胺藥物(Antihistamines)都常被醫師處方用來緩解不適。

不過,你知道嗎?這類藥物雖然看起來「很常見」、「很安全」,但如果沒有遵照正確使用方式,可能會引發嚴重後果,甚至造成悲劇。

真實案例:服藥後開車竟釀死亡車禍

20243月,台南一名72歲的退休鄉長,在吃了抗過敏藥後開車出門,疑似因藥物引起嗜睡與精神不集中,最終自撞喪命。警方在現場並未發現煞車痕跡,家屬後來透露他早上曾服用感冒藥,也就是內含「第一代抗組織胺」的藥物。

這並非個案,根據台大醫院皮膚部提供的資料,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容易穿過血腦障壁,導致中樞神經抑制,常見副作用包括:

  • 嗜睡、疲倦
  • 注意力不集中
  • 頭暈、反應變慢

這些副作用,在「開車、操作機械、看顧幼兒或長者」等需高度注意力的情境中,可能變得致命。

抗組織胺分幾代?了解藥物世代,選擇更安全

抗組織胺藥物依照化學特性與副作用,可分為第一代、第二代與第三代,每一代的藥物在療效與安全性上都有明顯差異:

🔹 第一代抗組織胺

例如:Diphenhydramine 苯海拉明、Chlorpheniramine 氯苯那敏
這一代藥物歷史最久,止癢效果很好,算是老牌藥物了。但是穿透血腦障壁能力強,容易影響中樞神經,副作用較明顯,常見有:

  • 嗜睡、頭暈、反應遲鈍
  • 口乾、視力模糊、便秘、排尿困難(尤其老年人)
  • 不適合開車、操作機械或需高度專注的工作者使用

雖然價格便宜,見效快,但現今臨床已較少長期使用。

🔹 第二代抗組織胺

例如:Loratadine 羅拉他定、Cetirizine 西替利嗪、Fexofenadine 非索非那定
這一代藥物大幅降低對中樞神經的影響,嗜睡副作用明顯減少,是現代過敏與蕁麻疹治療的主流藥物。不過仍有少數使用者(特別是Cetirizine)可能出現輕微嗜睡,因此:

  • 建議第一次服用先觀察反應
  • 若需長時間開車或上班,建議選擇Fexofenadine等較不嗜睡的藥物

🔹 第三代抗組織胺(新一代抗過敏藥)

例如:Levocetirizine 左旋西替利嗪、Desloratadine 地氯雷他定、Bilastine 比拉斯汀、Rupatadine 魯帕他定
第三代藥物是從第二代分子中提煉出更具選擇性的活性異構物,或開發出全新結構,具以下優勢:

  • 嗜睡機率更低,幾乎不影響日常工作與學習
  • 起效快、作用時間長(一天一次即可)
  • 抗發炎效果更強,可針對鼻炎、慢性蕁麻疹、皮膚過敏等症狀更精準控制
  • 部分藥物(如Bilastine)在歐洲被視為安全性極高的日用抗組織胺

在許多歐洲與亞洲國家,第三代抗組織胺已被納入過敏疾病的長期治療臨床指引中。

 病患常見誤區

1.     「這只是過敏藥,不會怎樣」
實際上,抗組織胺屬於影響神經系統的藥物,不能輕忽。

2.     「吃藥後趕快去上班/開車」
如果藥物會導致嗜睡,應避開任何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動。

3.     「網購、藥局自己買比較快」
網購或成藥中常混合含有第一代抗組織胺,無法確認成分與劑量,風險大增。

醫師建議:正確使用抗過敏藥,這樣做最安全

✅ 用藥前請主動告知醫師:是否有需要開車、照顧小孩或高齡者,醫師會考量是否開立易嗜睡藥物。

✅ 注意藥品說明書上的警語:若標示「服藥後避免開車操作機械」,請務必遵守。

✅ 選擇不易嗜睡的藥物類型:請諮詢醫師或藥師,確認你服用的是第二代抗組織胺。

✅ 首次服用應先觀察反應:特別是第一次吃某種抗過敏藥時,建議先在休息日服用觀察,避免當天工作或駕駛。

✅ 避免自行混合藥物:許多複方感冒藥、止癢藥會混有抗組織胺,重複服用可能加重副作用。


結語:小藥丸背後可能藏著大風險

抗過敏藥物為皮膚科與耳鼻喉科常見處方之一,幫助患者減輕癢與過敏反應,是重要的治療工具。但「藥不怕吃,就怕亂吃」,在不正確的時間、不正確的劑量下服用,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

請把握「諮詢專業、遵照醫囑、安全用藥」三原則,讓藥物成為幫助你的力量,而不是造成遺憾的根源。